返回列表

数字奶厅丨测产3.0,从每日产奶量到每小时产奶量的管理价值 

发布人:阿菲金市场部 Afimilk阿菲金 | 时间:2021-11-29

总经理推荐语

在阿菲金知识体系中,每小时产奶量也称为产奶效率

在今天大多数牧场以日产奶量作为衡量指标的情况下,阿菲金挤奶系统以每小时产奶量指导牧场日常生产,意义更大。

 

目录

01何为产奶效率?

02每小时产奶量更能帮助管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2.1 牧场现状

2.2 管理价值:每小时产奶量将管理时效提升到每个班次

2.3 技术条件:精准的数据采集与匹配,是产奶效率精准的前提

03每小时产奶量对实际生产的意义

3.1 监控个体牛只健康情况

3.2 监控群组饲养管理

3.3 监控挤奶间隔是否合理

01何为产奶效率

奶牛的产奶效率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它是奶牛单位时间产奶量。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的日单产(每日产奶量日产奶量除以一天,即kg/天),就是一个时间维度的产奶效率。这个单日产奶量其实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饲养和饲喂管理中,一直在为牧场提供重要的数据服务。

阿菲金在本文中想讨论的产奶效率,也就是阿菲金软件中体现的产奶效率的字段,是在时间维度上精确到每小时的产奶量。是以色列养牛人在不断细化的精准产量记录中最有价值的数据之一。阿菲金通过几十年的数据积累和分析,确定每小时的产奶量最符合奶牛的生理特征,从而能为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养牛信息,真正做到通过实现奶牛福利完成高产量。

每小时产奶量的计算方法

用每头牛该班次的奶量除以奶牛该班次与上班次的时间差,算出在这个班次内该牛每小时产奶量。

 

每小时产奶量的公式即为:

(1班次)产奶效率=1班次奶量(kg)/(1班次挤奶时刻-上1班次挤奶时刻)(小时)。

比如奶牛1班次奶量为15 kg,今日1班次和昨天最后1班次之间时间间隔为8小时,则产奶效率=1.875 kg/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每小时产奶量,能精确到每个班次奶牛的单位时间产奶量数据

个体牛产奶效率和产奶量-天

 

个体牛产奶效率和产奶量-班次

有人可能会问:果真有这个必要吗?非常有必要!

 

02每小时产奶量更能帮助管理做出正确的判断

2.1 来看看牧场的现状:

①情况一:测产的周期越长,越无效率可言

如果牧场的全场测产时间间隔为每周或半个月,那么中间的时间想知道牧场发生了什么,只能凭借猜测;更无法对个体牛只真正发生问题时,及时发现和干预,直接导致常有奶牛暴毙,却无法发现真正的“始作俑者”。

②情况二:想提升管理细节,但却无据可依

如果牧场未曾考虑过产奶效率,往往也无法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一天中不同班次的产量是否一致?

不同时间段奶牛的产奶效率是否相同?

每天的饲喂问题是否集中在某个特定班次?

牧场想执行的管理细节,在这一刻被无数据可查所“羁绊”。

如果能找到一天中最低奶量那个班次,查找影响产奶效率的原因,把问题解决了,产奶效率恢复正常,产量ok,再找下一个产奶效率低的班次,周而复始,得奶者得财也。

 

2.2 管理价值:每小时产奶量将管理时效提升到每个班

每个牧场,每天通常安排3-4个挤奶班次,即会产生3-4个产奶效率。奶牛每个班次的工作状态通过管理软件中的每小时产奶量(产奶效率)呈现在我们眼前。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轻松地跟踪和监控奶牛的产奶工作,跟踪奶牛是否因为舒适度不好或生病而导致效率下降,同时,我们能将疾病揭发的时效提升到每个班次,而不再是天或周

 

2.3 技术条件:精准的数据采集与匹配,是产奶效率精准的前提

每小时产奶量的计算前提是:①精准的牛只识别,②奶量统计,③奶量与牛只的准确匹配,三者缺一不可。这就能解释为何阿菲金公司在四十多年的研发中,始终以精准的奶量和牛只ID数据采集为基础,将牧场精细化管理视为发展的动力。

 

03每小时产奶量对实际生产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分析产奶效率对奶牛场生产的意义,如牛群健康、饲养和牛群舒适度,挤奶时间安排等,帮助大家熟悉并开始着手运用这一数据,帮我们分析牧场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精细化的数据管理和生产管理。

 

3.1 监控个体牛只健康状况

①不该省的不要省;没病牛被误诊,有病牛找不到

通常情况下,奶牛出现健康问题,会导致奶量的下降,表现为每日产奶量或班次产奶量的下降,从而日产奶效率(日单产)或小时产奶效率也会下降,即:

奶牛发病→班次产量下降→每小时产奶量下降;

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反推回去:

每小时产奶量下降→班次产量下降→揭发该牛发病。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牧场跳过了每小时产奶量,直接用后两步:产量下降→揭发该牛发病。那么看似省掉的这一步,它应不应该被忽略?而它对疾病揭发又是否有意义呢?有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该省的绝对不要省:

  • 故事一:要从一头倒霉的健康奶牛说起。她上奶厅挤了12kg奶,开心地返回牛舍途中,被分群门分到了一边,和三两同胞转群到了一个新组。她迅速在新的群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吃料喝水休息,并在几小时后发现这个新组较原先的组提前2小时上奶厅挤奶,惊喜地发现只挤了9kg就脱杯了。更惊喜的是,除了她自己外,牧场的兽医也发现了这一点,把她锁在颈夹上各种检查,想看看她得了什么病。当然,检查结果是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疾病。这头健康的奶牛也很纳闷,转过头,看到和她一同转到新组的几位伙伴也齐刷刷被锁在颈夹上等待兽医逐一筛查……
  • 故事二:是一头倒霉的病牛(这里用乳房炎牛举例)。她上奶厅挤了12kg奶,开心地返回牛舍途中,被分群门分到了一边,和三两同胞转群到了一个新组。她迅速在新的群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吃料喝水休息,突然觉得乳房又肿又热又痛,并在几小时后发现这个新组较原先的组延后了2小时才上奶厅挤奶,痛苦之余,她发现这个班次和上次一样还是挤了12kg。本想盼着牧场的兽医会发现数据上的异常,把她锁在颈夹上接受检查,看看她得了什么病。然而,兽医却对她无动于衷……

通过产奶效率揭发疾病——乳房炎

这是两个几乎天天都有可能发生在牧场的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被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那一步,却在疾病揭发方面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将这一步骤补齐,使用产奶效率的数据,那么:

  • 健康奶牛避免了应激:那头健康奶牛在未调群时,正常的挤奶间隔8小时,产奶量12kg,该班次每小时产奶量(产奶效率)为12kg/8小时=1.5kg/小时;调群后,挤奶间隔缩短了2小时,为6小时,产奶量9kg,该班次每小时产奶量(产奶效率)为9kg/(8-2)小时=1.5kg/小时,前后的产奶效率没有变化!调群牛因为在该班次少生产了2小时而导致当班次奶量下降,不应该再接受无故锁夹检查,影响她们的心情。
  • 刚患病的牛不会被错过:那头刚患乳房炎的牛在未调群、健康状态下,正常的挤奶间隔8小时,产奶量12kg,每小时产奶量(产奶效率)为12kg/8小时=1.5kg/小时;调群后,挤奶间隔增加了2小时,为10小时,产奶量12kg,即该班次每小时产奶量(产奶效率)为12kg/(8+2)小时=1.2kg/小时,前后的产奶效率降低了20%!这样一来,这头刚患乳房炎的牛就应该在当班次被及时分群并进行诊治。

产奶效率在疾病监控中的参数

 

②消除时间的干扰

因为“时间”这个因素的存在,如果我们仅单一靠奶量来评估奶牛是否患病,结果就会被误导。或者说,我们习以为常,每头牛每个班次的挤奶间隔时间是永恒不变的。但在现实中,唯一永恒不变的是挤奶间隔时间或多或少地一直在变,只有通过在每个班次计算每小时产奶量的变化,消除时间因素的干扰,方能精准地揭发奶牛的疾病。

 

3.2 监控群组饲养管理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产量出现波动;需要查找原因并及时矫正影响产量的问题,对于群组管理,了解整群牛的产奶效率表现是反应群体奶牛的产奶表现的最佳途径。

①现实中的错误做法:

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我们的管理人员会日复一日的从第一个泌乳牛组巡圈至最后一个泌乳牛组,将有限的精力分散在漫无目的地发掘问题当中,结果却不理想。场长询问:为什么5天前的产量突然降低了0.5kg?各技术人员开始艰难地回忆,最后提供给场长充满了各种可能的答案。

这实际暴露了两个问题:第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聚焦,才能高效;第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只有及时探寻和沟通,才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②正确的做法:

第一步:将牧场里的泌乳牛大群划分成多个组的小群,查看每一组的产奶效率曲线,聚焦哪一个(或几个)群是真正有问题的群。

第二步,也是数字化管理牧场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走出办公室,让相关人员到现场查看这些“问题组”的“问题”何在?只有在发现异常的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才最有可能发现影响产量的“元凶”。

泌乳牛组产奶效率和产奶量-天

③通常什么原因会导致群组的产奶效率下降?

  • 牛群应激。各种影响了群组正常生活方式的干扰,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大调群,打疫苗,锁夹时间过长,操作人员违规在有牛的情况下进奶牛休息区作业等等,均会影响牛群的异常波动,从而影响奶牛的产奶效率。
  • 日粮出现问题。奶牛是少有的几种不愿意变化的动物之一,它们喜欢日粮的恒定不变,但往往因为管理上的疏忽,会导致日粮搅拌不均或切割不合规,原料突然变更或取料错误,甚至是原料出现霉变等情况,均会影响奶牛的代谢和消化,从而影响这台牛奶制造机的制奶效率。
  • 饲养环节出现问题。饲养更多的是人和牛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在人的管理上下一番功夫,否则就会出现以下的问题或其它一些问题:推料环节出问题,突然推料次数下降;料槽卫生清理不到位,导致料槽边角出现霉变;水槽的维护不到位,水槽因各种原因影响到奶牛的饮水(如水槽破损,上水故障,电加热故障,水槽结冰,水槽带电等等);卧床维护不到位,导致奶牛舒适度下降等。
  • 流程出现问题。牧场因突发状况导致的原有流程突然中断或延后执行,影响到该群正常生产,如:因车辆问题导致的投料延后,因供电问题导致的挤奶延后,供电导致的喷淋降温流程中断等。

正可谓牧场是一根链条,由很多个环构成,这些环有机的运转才能保障牧场里的奶牛幸福快乐的,并高效率的产奶。我们作为牧场管理人员,每天做的工作是通过数据查找到哪个环节需要润滑,哪个环节需要及时干预,哪个环节还能继续优化。当然,一切的前提还是得有切实有效的数据帮助我们聚焦问题之所在,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为我们的奶牛高效产奶扫平障碍。

3.3 监控挤奶间隔是否合理

在阿菲金的软件中,如牧场一切都正常运转,群体的产奶效率曲线会趋于平稳,如果产奶效率曲线很有规律的波动,几个班次都非常规律。我们可以把关注点放在班次的挤奶间隔上,看看是什么样的曲线变化会和班次相关,而且每天都是一样呢?

常见的曲线变化有两种情况:

①情况一:产奶量和产奶效率同向变化,即二者同时上下;

产奶效率和产奶量“同升同降”

第一种情况较为常见,因为产奶效率和产奶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正相关的,即产奶效率下降,产量也会下降。如果每天有固定的班次,产奶效率和产奶量同时下降,那么我们就需要关注是不是出现了系统性问题或是流程性问题,因为这个对牛群的影响在每天的班次都会发生。通常原因会有如下几种:

  • 人员工作问题:兽医和繁育在每天上午都会进圈找牛,并进行长时间的锁夹,也可能是维护卧床的人员在奶牛休息时作业,这些在挤奶间隔中影响奶牛休息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白天的产奶效率和产奶量;
  • 白天的热应激或其它应激问题:在一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热应激管控不那么理想的情况下,奶牛在经历了白天热应激影响下的多站立休息,低躺卧时间,在夜间温度降低后,夜间躺卧时间多,这些因减轻挤奶间隔期间应激措施不当,影响奶牛舒适度和奶牛福利的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白天一到两个班次的产奶效率和奶量不如夜班。

 

②情况二:产奶量升高,产奶效率反而下降。

产奶效率和产奶量“背道而驰”,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一旦出现,通常是因为其中一个班次挤奶间隔时间过长导致的。

产奶效率和产奶量的“负相关”

 

通常情况下,我们建议牧场的挤奶间隔时间是按挤奶次数均分24小时,即2次挤奶,间隔12小时;3次挤奶,间隔8小时;4次挤奶,间隔6小时。但在实际工作中,牧场情况不同,经常会出现间隔时间不一致的情况,如间隔时间可能在7到9小时之间浮动。但是这种间隔时间上的变化,对奶牛有多大的影响呢?

试想乳房内的乳腺细胞,作为储存奶牛生产出的牛奶的一个个小储存罐,盛满了牛奶,在这些所有的储存罐即将装满但还未装满的时候,奶牛上厅挤奶,进行一次有效的排空,为了下一个班次的产奶腾空了“库房”,理想的排空安排,会保障最大限度地利用奶牛乳房的库存,并保障产奶量。

但是,如果我们让其中一个班次时间过长,会发生什么呢?用班次之间分别为7小时-7小时-10小时制挤奶间隔来做分析,前两个班次的挤奶间隔只有7小时,即绝大多数牛的乳房“库存”还没灌满,就进行了排空,出现了库存浪费;一个班次的挤奶间隔为10小时,这时,高产牛群会出现库存告急的情况,乳房中盛满了奶,这时,乳房会给奶牛一个信号,库房满了,没地方储存了,奶牛会很自然地降低产奶效率,以适应目前的满库存或低库存状况,甚至有些奶牛会出现漏奶的情况,更有甚者会站在挤奶通道旁提出“抗议”,想尽快去挤奶。这种情况下,因挤奶间隔较长,牧场会很自然地发现这个班次所产的奶量是最多的,但,如果观察其产奶效率,会发现该班次的产奶效率不及另外两个短班次的产奶效率。所以,当我们发现产奶效率和产奶量出现了这种少见的负相关时,一定要关注牧场的挤奶间隔时间的安排,也许只是调整了挤奶间隔时间,你就能轻松收获那原本应该被挤出的价值。

不论是在挤奶间隔中的工作安排和人员管理是否合理,还是我们的挤奶间隔时间的安排是否符合奶牛的生理,都将影响我们牛群的产奶效率,都将影响到我们牧场的效益。

 

04小结

产奶效率的分析和监控非常有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维护奶牛的福利和幸福,也帮我们尽最大努力保障奶牛产出的价值!